烽火台在古代有什么作用?

烽火台又称烽,俗称烽堠、烟墩、墩台。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。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,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,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,遇有敌情发,则白天施,夜间点,台台相,传递消息。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。台名称由来“烽火,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,白天放烟叫“燧,夜间举火叫“烽”。台在汉代称作烽堠(烽候)、亭,唐宋称作烽,并把“烽燧”一词也引申为烽火,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(西北明代墩,大的还有御敌之功,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)。台建筑构造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,丘阜之上建,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,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,仓库等建筑。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,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,丘阜之上建立。也有距离5里左右,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,立即于台上燃起烽,邻台见到后依样随,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。火台一般独立构,也有三、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堠群,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,大体为方、圆两种。台的作用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,同时有敌入侵,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,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,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。要的是传递军,它需要与敌台、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。台可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,没有敌台也没有适于点烽的墙台的地,按传烽路线必须建有烽火台。总兵戚继光在《练兵纪实》中讲:“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。以险可,烽火不修久矣。马战守应援素未练习分,故视烽火为无用。议拟呈会督抚参酌裁订:凡无空心台之,即以原墩充,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内,俱以空心台充墩。相去一、二,梆鼓相闻为一墩。继光还制定了传烽之,编成通俗顺口的《传烽歌》让守台官兵背诵熟记。严格训,负责传烽的守军能以烽火准确传递军,而且迅,一般三个时辰就可传遍整个蓟镇防线。台是白天点狼,晚上然柴,白天烧狼粪用烟比较明显晚上烧柴草靠火光报警。

上一篇: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性及其当代意义

下一篇:保定古建筑王氏庄园——400年历史的豪门巨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