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结构的历史与文化
藻井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(公元前386-534)的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顶部的石雕莲花。人穴居,顶上开洞以纳光、通光、上下出,《礼记.礼运》记载:“昔者先王未有宫,冬则居营,夏则居巢。外形像个凹进的,“井”加上藻文饰,所以称为藻井。,是常见于汉族宫,坛庙建筑中的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。做成向上隆起的井,有方形、多边形或圆形凹,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、雕刻和彩绘。在宫殿、寺庙中的宝座的、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。藻井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标,只有在最尊贵的建筑中才能使用藻,象征着封建社会等级尊卑。分布在皇家宫殿(故宫)、敕建敕封寺庙、陵寝碑亭。位于室内佛像、君主座位的上,呈伞盖,由细密的斗拱承,象征天宇的崇,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画、浮雕。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,防火成为头等大事。风俗通》记载:“今殿作天井,东井之像也。水中之物。以厌火也。井即井,二十八宿中的一,古人认为是主水,在殿堂、楼阁最高处作,同时装饰以荷、菱、莲等藻类水生植,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。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,藻井上出现了一些具有西域特色或者佛教风格的新纹,穹顶上的符号表现出述说着不同时代的宗教文化。国古代建筑中的藻井结,随着建筑技术和社会的发,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朴素到复杂华丽的演变过程。汉代的“斗四”式藻井是在方形中再套叠两层方,方格中心绘花纹。基本结,成为汉代以后各种藻井结构变化的基础。到宋代《营造法式》将藻井进行了明确的规,出现了“斗八藻井”和“小斗八”藻井。藻井多用于室内天花的中央部位或者重点部,做法是分为上中下三段:下段方形、中段八角形、上段圆顶八瓣称为八斗。八藻井多用于室内不重要的地方分为两,下段为八角,上段为斗八。清时期的藻井样,在宋代的斗八藻井基础上变得更加复杂细,最明显的变化是藻井顶心的明镜范围扩,有的竟占去八角的一半之多。内多施以龙纹雕,故到了清代称藻井为“龙井”。几乎所有的藻井都采用中轴对称的结,垂直方向上的骨架都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:方、圆、八角等。规则的骨架结,使得无论在其上施以多么繁复的雕刻、绘饰、或是贴,藻井的整体均能保持繁而不,始终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。,以其多姿的形,丰富的文化内,给后人营造出一幅幅秀美的画,无论它们早已湮灭了历史的容,还是存留至今的遗,都宛若历史文化长河里的点点明,发出耀眼夺目的光,向世人表述它们自身曾经辉煌且不能被历史尘沙遮盖的光彩。
上一篇:中国古建筑文化之围合式院落
下一篇:中国古建筑的院落布,对现代建筑有何借鉴意